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回复: 0

天津的会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12 05:3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日之会馆作为商业活动的一种场所,与旧时的会馆已相去甚远。百年前,会馆是驻津的外埠官僚、富商为了便于同乡之间在商业上的业务联系,促进同乡之间的友谊,加强团结互助发起并建立的一种地域性公益组织。天津的各地会馆在大体上经历了近30年的辉煌期后,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而曾经气派庄严的会馆建筑,也都纷纷转做他用,有的改为学校,有的改为工厂,有的改为民居。会馆应运而生,因时而衰,这与战乱、科举废除、政府南迁等诸多历史原因分不开。今天我们就带您重新寻找那些悄悄地隐藏在天津城市地图里的会馆,看岁月如何流淌过了百年。

“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将所征收的以粮食为主的财物经京杭大运河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组织、管理和运转的总称。天津位于九河下梢,元代以来就是“漕运”的枢纽。

天津地处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界,在我国物流方式以“漕运”为主的年代,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水旱码头。每年夏秋两季,漕船、商船集中停泊于三岔河口一带,各地商贾云集,外地货栈林立,聚集了众多来自天南地北的商人。由此,产生了天津“会馆文化”的土壤。


广东会馆

什么是会馆呢?《辞海》的《会馆》条解释说:“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这是对会馆最全面而简要的解释。在今天看来,会馆实际上就是同乡会,是同乡们的一个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场所。天津文物管理处文保科研究员魏克晶介绍说:会馆的发达是同科举制度和商业经济的繁盛有着密切关系的。北京会馆众多自然是因为有来自各地的赶考举子,而天津会馆的形成则是城市繁荣的结果:

会馆这种建筑在咱们中国来讲,最早是在北京出现的,明朝永乐年间。而天津的会馆兴起的比较晚了。明朝时设卫,是一个军事建制,没有什么商业往来,也没有举子赶考,范围很小。

清雍正三年,也就是1725年,天津撤卫为州,随后又升天津州为直隶州。雍正九年,升直隶州为天津府,另设天津县,天津的经济、政治地位明显进一步提高。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天津在陆、海、河三方面都相当发达,来往的人也越来越多。


 仓廒街的江苏会馆
随着移民到天津的外埠人士的增多,便于本乡人集会、活动的会馆便在天津出现了。从明代到清代这几百年的时间,先后有二十多座会馆在天津建立。天津民间文化研究者张显明讲到:

规模大了,是大城市了,商业往来也多了。尤其天津又是漕运中心,是盐运的码头,所以来往的客商特别繁忙。天津的会馆是商业的性质,来天津经商的外地人,尤其是广东福建那边的人,和天津人的语言差异特别大。天津人听不懂他们的话,所以他们决定自己组织一个同乡会性质的会馆。这样天津出现的第一个会馆就叫“闽粤会馆”,是乾隆年间出现的。那时候天津已经很繁华了。

300多年前,广东商人就与福建、潮州的商人结成商船队到天津经商。他们的商船,船头油成红色,上面画有大眼鸡,被称做“大眼鸡船”。每年春天,当季风刮起的时候,他们便满载货物,浩浩荡荡,沿海北上,经渤海湾,顺海河进入天津。


浙江会馆旧址,清康熙七年(1668年)浙江旅津的同乡,将已废弃的明代镇仓关帝庙改建为乡祠,1882年进行重修称作浙江会馆。1970年会馆建筑被拆除,重建为民房,形成一条实胡同称为乡祠庙内。

日久天长,这些商人逐步形成了闽帮、潮帮和广帮3大派系,为了营业、团聚方便,他们集资兴建了“闽粤会馆”,成为最早出现在天津的会馆之一。天津民间文化研究者张显明:

三帮联合组织盖了一个很大的院子,门一直到了护城河边。闽粤会馆有一个宗教信仰,信妈祖。因为他们都是海船过来的。闽粤会馆我去过,从针市街大门进去以后,一个很大的大院子,可以当足球场,在城根儿有一个很大的大戏台,旁边修了一个妈祖殿,里面供奉妈祖。这个妈祖殿它是坐南朝北。因为北面出来就是南运河,娘娘要对着河。后来1900年八国联军来了,把城墙拆了,修成北马路,修上电车,交通便利了,它的门才改到北马路那儿。每年到了皇会,它这里特别热闹。

会馆会对本乡人士提供诸如医疗、救济等方面的帮助,因此除了由同乡人士集资兴建外,也会做一些投资,比如建房出租,贩卖本乡特色产品等,以维持日常的收入和开支。

闽粤会馆旧照

作为天津最早、最大的会馆,闽粤会馆由三帮共同管理,各帮轮值一年。道光末年,正赶上广帮值年,因为一个经手人亏欠公款造成矛盾,闽帮、潮帮拒绝广帮值年,并且不许广帮查看帐目,广帮在闽粤会馆陷入被排斥的境地。最终,纠纷一直闹到北京大理寺,而闽粤会馆也因为这次经济纠纷而终止运营。天津民间文化研究者张显明:

闽粤会馆民国以后就衰败了,皇会也不出了,大院子也空闲下来了。里面就变成了小市场了。那里经常有遛鸟的,变成了一个小鸟市了。



原天津閩粵会馆旧址外景(照片來自互联网)

在天津出现的第二个有代表性的会馆是江西会馆,成立于清乾隆十八年,也就是1753年,设在估衣街,也叫“万寿宫”。那么江西会馆为什么又被称为“万寿宫”呢?这里还有一段奇闻异事。天津民间文化研究者张显明:

当初江西南昌崇奉一个神,道教里面的许真君。明朝时在南昌给他修了一个庙,三层高,金碧辉煌。有人就在皇上面前奏了一本,说这个殿比皇宫还要高大秀丽,是不是有谋反之心?皇帝派御史去查。朝里江西的官员赶紧派人连夜赶回江西,让人安排。结果当地一听,把最高一层供皇上,把许真君挪到了楼下。在楼上供了一个龙牌,上面写着“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御史交旨。皇帝很高兴,于是赐名“万寿宫”。这样以后各地盖的供许真人的殿就都叫万寿宫了。

天津的万寿宫设在估衣街,实际就是江西会馆。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被抢劫并烧毁。重修之后的江西会馆主要用来办学,也就是后来的北马路小学。



摄影工作者尹春华,同时也是位收藏爱好者。喜欢收藏老家具以及与老房子有关的物件,包括门窗、石狮子等都是他收藏的范围。那几年,天津城市改造的时候,他可没少收东西。一听哪要拆了,就到现场去,把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收入囊中。2004年的冬天,他竟然收藏了位于针市街的潮州会馆。

尹春华说,他听说针市街一带要拆迁,立即跑去“拣漏”,看到潮州会馆时,他还不知道这座房子的历史,只看到这是一座静谧的四合院。

其实那个过程也非常的偶然。那时候正好赶上比较大规模的拆迁。无形中,我在针市街看到潮州会馆这座房子刚刚要动。我觉得非常残破,但是从遗留下来的砖雕,以及四梁八柱,还有柱子下面的石堆儿非常好,叫柱杵,上圆下方。非常好的东西,美学比例特别吸引人的眼光。它这个房子虽破,但建筑上的细节一下子让我想到像是历史久远的美丽佳人,风姿不在,但风韵犹存。其实当时我一点都不知道它是潮州会馆。


天津的会馆资料照

尹春华当时做了一个不小的决定,买下这座“会馆”的所有木料,希望将来再把它易地恢复起来。不过这个梦想至今还没有实现。

实际上是一届书生做了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真正拆的时候实际很复杂,我还特别请了两个朋友,对老建筑非常在行。因为我心中有一个梦想是特别想自己盖一个四合院,他帮我绘制了立体图、平面图,又帮我在柱子上都编了号。当时有居民说,这是潮州会馆。那边不远就是老的隆顺榕药店。我曾经在蓟县买过一个院子,我想在那儿把它盖起来,但也没顾上。后来把木料拉到一个朋友的工厂那里,现在还在那边存放。

这边厢潮州会馆的梦难圆,那边厢安徽会馆的旧日盛况,恐怕也只能在老人的梦中重现了。


安徽会馆安置的灾民

安徽会馆原址在今三马路与李公祠大街交口处,主要创建人是天津著名的实业家周学熙。会馆是庙堂式建筑,高墙券门,门前一对高大石狮,两扇朱红大门。会馆里同样设有戏台。这座会馆在天津,无论占地面积和建筑之雄伟,在当时是居首的。

据说,当年,从金刚桥头到会馆门前是最热闹一段,每天从下午三点多钟,河堤边上就摆满了各式小摊。有煮熟的大对虾一毛钱一对儿,还有烤白果的,炸鸡蛋角的,有炸虾炸蚂蚱的,卖酱货的,羊杂碎的,卖各种水果的,应有尽有。安徽会馆大门前是个小广场,打把势卖艺的都集中在这里,那看魔术听评书的情景,如今只能在梦中重现了。


天津的会馆资料照

其实,会馆不只是民间文化聚集的场所,近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会馆有关。安徽会馆就是其中一处。由于场地宽敞,交通便利,“五四”时期,群众集会募捐演戏,多在这里举行。尤其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天津各界在安徽会馆举行联合追掉大会,门前高搭牌坊,场内悬挂挽联数千,发散传单20多万张,各界到会致祭的达10多万人,京、津、沪报纸都有专文报道。天津民间文化研究者张显明:

安徽的组织不是商人的组织。是纪念一个安徽的人物,叫丁寿昌。李鸿章在天津当直隶总督的时候带来的淮军,有两个部下,一个叫丁汝昌,一个叫丁寿昌,这是哥俩。丁汝昌安排在北洋舰队里,甲午战败,丁汝昌死了。丁寿昌他安排做了天津道的道台,是按察使,副部长级的,他是个清官,在天津名声很好。天津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修了一个丁公祠,就在南马路。周学熙看到安徽在天津没有个正式的会馆,搁在丁公祠里面也不像个样子,就在李公祠东面修了一个安徽会馆。孙中山死在北京后运到天津开追悼大会就是在他这里开得孙中山追悼会。后来解放后,改成了天津乳胶厂。现在也没有痕迹了。


天津的会馆慢慢陷入低谷,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将天津变成兵站基地,天津资源遭到超负荷式掠夺,所有轻重工业都被纳入到军事管理体系,甚至包括农业,也被纳入战时轨道,成为服务日本侵华的工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5年,之后又因为国、共两党的内战,天津再陷劫难。由于连年战乱,天津的对外贸易和经济自由度受到极大抑制。会馆也就慢慢沉寂,逐步消亡,被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专家金彭育说:

像天津市红桥区估衣街那个地方。有一个总成会馆,实际上也是外省的商人们,主要是山西的一些同乡。这个地方位于估衣街72号,原建于清道光9年,1829年,到现在也不存了,现在有一块碑,现在留存在天津的吕祖堂。另外在粮店街原来有个济宁会馆。这个建于清光绪8年,另外在红桥区金钟河大街52号,有个山西会馆,这里也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商人聚会的地方。另外还有山东会馆,就是现在下瓦房和大营门中间的地方,门牌是大沽路365号,现在是河西区骨科医院。


广东会馆

尽管这些会馆已经消散,但它们也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在那个年代,让初到天津的外省人能够有一个互相帮助的场所,团结起来,以便更好的融入天津这座文化多元的城市。天津文物管理处文保科研究员魏克晶:

形成一个小的团体才好融入大团体。融入到一个城市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会馆的建筑特色是,几乎都有戏楼。戏楼就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对外开放的,这样就把本地的文化带到了这个地方,让后就可以和这个地方交融、交流。


广东会馆

如今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城市,来到天津的外埠人已经不需要再借助于“会馆”这种特殊的活动地点来适应和融入天津的生活了。今日的“会馆”也更多的成为了饭店和休闲场所的代名词。旧日会馆的应运而生,是天津这座城市多元和包容文化的体现;而今日的“会馆”之转型,也是天津五方杂处,其乐融融的写照。

当然,如果你特别想找寻旧日会馆的痕迹,那么去天津的老城厢,就在距离鼓楼仅仅几十米的地方,有一片沉静、古朴、韵味十足的传统建筑,这就是广东会馆,它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致的清代会馆建筑。在下一期的节目中,我们就走进这座唯一现存的最完整的会馆,看看它的百年沿革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宛东论坛

GMT+8, 2025-5-22 21:45 , Processed in 0.2102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