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回复: 3

饶良陈氏寻根记♦《文章转载自乡土中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饶良陈氏家族那些事(陈中林寻根记)

《乡土中原》圆了我家一百多年的寻根梦

作者 | 陈中林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刚记事,祖父领着我在饶良街十字口玩,几位老者在一起说闲话,其中一人问:二哥您老家是哪?我爷答到:陈排湾的,又问还有来往没?爷爷回答:多年已没来往了。老者又问:没再回去找找?……

祖父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离世。现在想来不是他老人家不想与老家联系,而当时大家都生计维艰,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老人家虽有对老家的眷恋,但更多的是力不从心。

那时集体经济市场没开放,祖父在街上做个小生意,卖点蜂糖核桃、烟袋锅、木耳、石花菜。那时大集体,每家办事都待客较少,所以两天一逢集也卖不了多少东西,当时大家生活都不易。

可祖父也没忘自己的老家,时常怀念祖辈的过往历史。所以他把高祖,曾祖那两代家里所有人的名字及生卒年月都交待的一清二楚。老人家是寄希望于我们后人有机会回到老家去寻根问祖,追溯源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开放政策逐步落实,家里分得几亩责任田,再加上父辈们还做个小生意,全家老少十几口人日常开销活便多了,经济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我四叔松德是家里的操心人,他会经商口碑好所经营的杂货生意,商品齐全,不仅有干鲜果品,还有五金铁器,叉把笤帚牛笼嘴,应有尽有。经济的活跃,激起了他老人家寻根问祖续修家谱的念头。

进入九十年代经过几年改革开放,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农村生活发生了改变,人们生活无忧时就想要整修家谱,树碑立传。如今看来正应了,前人不修谱,今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的古训。

我四叔说把俺知道的,祖上家人及经历记下来,往后也有个传承。我父亲记忆好也能写字,那时一边是生意加上地里的活比较忙,一到天阴下雨干不成农活时,常见父亲伏案书写,记得那年秋天连阴雨一下几天见我父亲和我四叔在家里西屋边聊边写。

(我父亲的手迹)

不知多少天父亲终于把他们所记的祖辈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都记录下来交给了我 。并叮嘱我放好,当时我也不知其珍贵性,就包好锁在板箱里保管起来了。

日月如梭催人老,父亲写好家史初稿显示是一九九三年二月初一。我四叔三年后就去世了,他生前曾嘱托我把家谱整理好装订成书。于是一九九八年我就开始着手整理家谱,当时父亲在世,可他记忆力已大不如从前,但有些细节问着还能说清,紧赶慢赶我们饶良陈氏家谱大致成形,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父亲也辞世了。

古人云:现在之福来自祖宗不可不享,享之必报;未来之福贻于子孙不可不培,培之必昌。我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与上辈人辛苦付出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应该铭记他们,最好的传承就是捡拾上辈人的精神源头,梳理记忆,探寻祖辈人的家族传统,所以吾之辈义无旁贷的要把上辈人的嘱托传承发扬,这也是晚辈应尽之义务。

又过二年我把父亲的手稿及我编写父辈们的传记完整梳理后,交由在学校教授计算机的儿子编辑打印,到二00四年七月完成装订,前后历时十一年终于完成陈氏家谱共二卷的编撰工作。

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虽然我们完成了本支支系家谱,但我们饶良陈家从那里来?祖先是谁?近门族人在那?却一无所知,这些问题时常在我心头萦绕,饶良本街也有几家同姓人家,问其渊源都是来自不同区域,究其祖居也不是陈排湾支系,并且大多数人也不知根源,有的连他爷的名字都不知道。祖居历史更无从谈起。

我常想等有时间亲自去陈排湾一趟一探究竟,到如今也尚未成行。转眼到2023年10月份我在韩芳老师的鼓励推荐下有幸加入到《乡土中原》公众号作者群,在这个大家庭中,每天读到各位老师们的文章,受益匪浅,增长了知识。

直到2024年1月23日看到《乡土中原》公众号转载了本家陈国友所发的《从唐邑人口外迁看清末“丁戊奇荒”的灾难》,文中提到陈排湾陈氏族人外迁原因,读罢该篇文章就倍感亲切。

虽没看到我们饶良先祖的宗迹,但从此文略知陈姓族人外迁原因,于是我给作者留言:感谢作者所记历史之事,与我陈姓迁居外地祖上所述一致,水有源树有根周围陈姓的根源就在陈排湾这是实事,向作者致敬。

那时虽知陈姓根源在陈排湾,我家与陈姓大家族没有直接关连也不能盲目认亲。转眼来到2025年4月24日《乡土中原》又转发了陈国友在疫情期间所写的《与陌陂族家商榷唐河陈楼播迁书》一文,当我看到文中提到留守陈楼看家护院的一人名时,我眼前一亮,这名字与我高祖父占魁公名字一样,这是多少年寻找我家与陈姓族人的关联点吗?

我不知是真假,马上通过《乡士中原》作者群与陈国友宗亲在微信里留言联系。我首先告知我们同是赵总编作者群的微友,看到你发的陌陂一文中有一人名与我高祖父人名一样不知是否同一人,所以若您方便加上微信向您请教为盼。

稍后国友家人添加了微信。我随后又说宗亲您好:我是社旗县饶良镇陈中林,有些先辈的根源问题需要向您请教,我这里只知道我家到饶良的开基始祖讳占魁,再向上就不知道与那支对接了,老辈只知道是从唐河陈排湾出来的,详细没有记载。

宗亲陈国友经过查阅族谱马上回复我:“是的,咱们是一家人,都是宇宁公之后,我发祖谱给你”。随后发来了陈姓祖碑1.2.3.4.5.6页碑文,还有他撰写的几篇文章。

常言道:岁月失语,唯石能言,陌陂辛庄13代祖,廷魁祖光绪30年墓碑的发现,上面有15代祖陈永祥撰写的碑文详细还原了陈姓族人搬居赊店的历史。

同时碑的后面有12代祖起麟公撰写的《陈楼族谱》,证明我们饶良陈氏来自河南省唐河县陈排湾,属江州义门陈,南京上元庄分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讳鼎携夫人骆氏及弟鼐(nai)逆长江入汉水进唐河,最终落户苍台高李叶洼村陈排湾。

该分支是七代祖宇宁公后裔,宇宁字葵阳,明万历癸酉举人,曾任巩昌府(今甘肃天水)五品知县。当年他在唐河县城西关树立的牌坊《登瀛坊》与曹都堂《文衡堂》所立的牌坊齐名,并载入乾隆唐县志。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宇宁公殉国葬于陈排湾村北唐河东岸,上个世纪70年代因唐河陈排湾段河水滚滩七代祖墓及碑楼落入唐河河道。

七代祖宇宁三房夫人四个儿子,现已知道上屯靖店,黑龙镇郑营,社旗陌陂分支是其四子八代祖诚意公后人。第八代祖陈诚意公曾任山西教育训导(类似于州、府教育官员)。第九代祖讳光伦光儒因父辈官职,封食邑地在郭滩黄家店,即今之杨店村委黄店。

第九代兄弟二人,讳光伦(庠xiang生),光儒(庠生),光儒祖乏嗣,光伦之子继之,故陈楼一脉皆光伦祖一脉。

第十代祖兄弟,经虞,缉(ji)虞(yu),伦虞公三人。缉虞生计,缮,馔(zhuan)三人即十一代,上述分支系二祖缉虞之后。

第十一代计生起麟,缮生起秀,启云。馔(zhuan)生占魁,占元。

第十二代直系先祖即起麟公,起秀,起云,占魁,占元公兄弟较多,叔伯兄弟,堂兄弟更多,陈家人丁兴旺,原有黄家店陈家大院己容纳不下,随后便在黄家店另选良宅,大概在乾隆年间卜建陈楼寨,据村上老人回忆是前后两处四合院,随后陈楼的村名鹊起,从陈楼族谱上也可以看出,先祖的联姻皆为古唐县名门望族,如周家,杨家,曹家,桂家,仝家等。

第十三代祖辈兄弟更多,数廷魁公子孙众多,起麟祖字兆祥<庠生>,陈楼寨亦被称谓员外世家。起麟祖生前曾编撰《陈楼》族谱,详细记述了自排湾始祖鼎公之后历代先祖所葬之处和搬居陈楼的经过,列祖列宗的祖莹地至今仍保留在社旗陌陂十三代祖,廷魁公的墓碑后面。

上面还记载着陈楼护坟先辈洛祖,占魁祖,且留护坟田地共15亩做祭祀看护之资,宅基一处约有二亩,瓦房三间。至此族谱多次出现我高祖占魁公的事迹,另外族谱清楚显示我天祖父馔(zhuan)生二子,长子讳占魁次子讳占元,从而解开我父亲所记家谱中记载史实。

我家原籍河南省唐河县南五十里黑龙镇(陈楼搬居黑龙镇),后迁移南阳东北九十里赊店镇河南街,咸丰元年(1850)我高祖父兄弟二人,兄迁居赊店东南五十里饶良,弟在赊店。这里的弟我高祖叔名字不祥,在族谱中有了清楚的记载。


(族谱中我天祖馔生高祖占魁占元公)

另外几处显示有我高祖父占魁公名字却没有高祖叔占元公名字,原因是他过继给了十一代二祖濂的长子王墀(chi)门下。

通过拜读祖碑文,族谱和阅读宗亲陈国友的文章,基本理清了我家离开祖居地,辗转落户饶良一百七十五年后,终于实现了与陈排湾义门陈这个庞大族群的,血脉相连无缝对接。

回首咸丰元年(1850)我高祖搬离陈楼放弃土地房产漂泊外乡,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交织,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同时,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蝗灾等,粮食欠收,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土匪强盗横行,所以没有高墙固寨的村庄,村民四处逃难躲避匪患也就很自然了。

展望未来国家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我们每个人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应珍惜現在和平美好的生活,只有国泰民才安。小家安居乐业,才能国富民强。在此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祝愿《乡土中原》不单是中原游子的心灵归宿,将来定能冲出河南走向全国,越办越好。再次感谢《乡土中原》为我找到了祖根。

(宗亲陈国友寄来唐河陈排湾义门陈大族谱)

最后感谢宗亲文友:特别是宗亲国友从深圳寄来陈氏宗谱,还有陌陂太晓宗亲听说我要在社旗寻找我高祖叔占元公的后代,他不辞辛苦到派出所查户口,在县城多处寻访陈姓家人了解情况。还有马岗祥卿宗亲听说我要查阅族谱,在百忙中及时给发来族谱文档,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mmexport1747461123404.png
mmexport1747461114221.png
mmexport1747461101013.png
mmexport1747461067714.png
17474616492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饶良陈氏(中林)寻根赋

溯陈氏渊源,江州义门,南京分庄。洪武二年,始祖鼎公,携眷逆水,入唐河而择壤;携弟鼐公,寻福地以安邦。卜居陈排湾畔,开基立业;耕读传家,岁月悠长。宇宁公举于万历,知县巩昌,牌坊巍峨耀唐邑;捐躯于明季,忠魂浩荡,墓葬河滨叹沧桑。

忆吾高祖占魁,咸丰年间,离陈楼而远走,别故土以徬徨。内忧外患,黎庶失所;灾荒匪患,田园抛荒。兄弟分飞,一居赊店,一徙饶良。百年岁月,寻根之念未泯;数代传承,溯源之志愈彰。

幸哉《乡土中原》,载文寻踪,如暗夜之明灯;宗亲助力,似迷航之引航。陈国友君,族谱详查,证血脉之同宗;太晓祥卿,奔波助力,寻亲族于四方。碑文所载,昭昭然先祖之迹;宗谱流传,历历兮世系之纲。方知吾族,源自陈排湾之旧地,承宇宁公之荣光。

今者溯源得证,百载夙愿终偿。感先辈之遗志,续宗族之流芳。观夫盛世中华,国泰民安;陈氏家族,枝繁叶昌。追思既往,叹岁月之悠悠;展望来兹,愿家声之扬扬。谨以此赋,记寻根之盛事,颂宗族之炽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百年寻根路!《乡土中原》助力饶良陈氏家族终圆溯源梦

在历史的长河中,家族寻根问祖的故事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与期盼。近日,社旗县饶良镇的陈中林通过《乡土中原》公众号,历经多年努力,成功追溯到家族根源,为延续百余年的寻根梦画上了圆满句号。

故事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说起。那时,刚记事的陈中林跟随祖父在饶良街十字口玩耍,听到祖父与几位老者闲聊时提及老家是陈排湾,但因生计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多年来与老家失去联系。祖父虽生活不易,却始终没忘记自己的老家,还将高祖、曾祖两代家里所有人的名字及生卒年月详细交待清楚,寄希望于后人有机会回到老家寻根问祖。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落实,陈家经济生活得到改善。陈中林的四叔陈松德,作为家里的操心人,在经商过程中,被经济活跃的氛围所感染,萌生了寻根问祖、续修家谱的念头。进入九十年代,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农村生活发生改变,人们开始重视整修家谱。陈中林的父亲凭借良好的记忆力和书写能力,在闲暇时伏案书写,记录祖辈的生平事迹。1993年2月初一,父亲完成家史初稿。此后,陈中林在四叔的嘱托和父亲的协助下,历经多年努力,于2004年7月完成了陈氏家谱共二卷的编撰工作。

然而,家谱虽成,饶良陈家的根源问题却依旧未解:家族从何而来?祖先是谁?近门族人又在何处?这些疑问始终萦绕在陈中林心头。2023年10月,陈中林在韩芳老师的鼓励推荐下加入《乡土中原》公众号作者群。2024年1月23日,他在公众号上看到本家陈国友所发的《从唐邑人口外迁看清末“丁戊奇荒”的灾难》,虽未发现自家先祖踪迹,但了解到陈姓族人外迁原因。2025年4月24日,《乡土中原》转发陈国友的《与陌陂族家商榷唐河陈楼播迁书》,文中提到的一个名字——留守陈楼看家护院的占魁公,与陈中林高祖父名字相同,这一线索让他激动不已。

陈中林立即通过作者群与陈国友取得联系。经陈国友查阅族谱确认,他们同属宇宁公之后,都是江州义门陈、南京上元庄分支。原来,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讳鼎携夫人骆氏及弟鼐逆长江入汉水进唐河,最终落户苍台高李叶洼村陈排湾。通过陈国友发来的陈姓祖碑碑文和相关文章,陈中林理清了家族脉络。七代祖宇宁公曾任巩昌府五品知县,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时殉国。家族历经多代繁衍,在乾隆年间卜建陈楼寨。而陈中林的高祖父占魁公,正是在咸丰元年(1850),因清朝晚期内忧外患、自然灾害频发、土匪横行等原因,与兄弟离开祖居地,兄迁居赊店东南五十里饶良,弟在赊店。

此次寻根成功,不仅解开了陈中林家族多年的谜团,也让他们与陈排湾义门陈这个庞大族群实现了血脉相连的无缝对接。在寻根过程中,陈中林得到了众多宗亲文友的帮助。陈国友从深圳寄来陈氏宗谱;陌陂太晓宗亲不辞辛苦到派出所查户口,在县城多处寻访陈姓家人;马岗祥卿宗亲在百忙中及时发来族谱文档。这些帮助让陈中林深受感动,也让他感受到了家族亲情的温暖。

陈中林表示,此次寻根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在国家伟大复兴的时期,每个人都应牢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他也衷心祝愿《乡土中原》能够越办越好,成为更多中原游子的心灵归宿,未来冲出河南走向全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中林:男,1963年生于饶良镇饶良西街。高中毕业,现在饶良街经商,文学爱好者。
————————————————
陈中林也是我内叔
(妻子的亲小叔)李四占随笔
mmexport174746334265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25 Discuz! Team. X3.5

GMT+8, 2025-5-22 17:32 , Processed in 0.186252 second(s), 22 queries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宛东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